首页企业文化

记甘肃煤田地质局一三三队返聘高工谭继忠

时间:2013-05-30 08:55:22 浏览次数:0

苗长生

    甘肃煤田地质局一三三队,有一位老人的名字家喻户晓,在40多年的地质生涯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奉献者之歌。他——就是该队前副总工,高级工程师谭继忠。

  1962年,谭继忠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正是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年华,和那个时代很多充满激情的青年一样,他拒绝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树立了地质报国的理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来到了西北煤田地质局一三三队,融入了甘肃煤田地质勘探的大家庭里,开始了煤田勘探工作。

  刚参加工作不久,谭继忠就参加了宁夏石炭井会战。当时整个勘探会战工期要求紧,质量要求严,而一三三队主攻的三矿地质条件复杂,虽然可采煤层多达十几层,但厚度较小,顶板多为厚层石英砂岩,同时又多为五六百米的深孔。有时一个原班进尺不到一米,甚至是日以寸计,施工难度可想而知,而报告编制就集中在几顶大帐篷里进行。由于天气寒冷,有时握笔都很困难。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经过100多个昼夜奋斗,谭继忠和队友们终于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期完成了石炭井三矿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编制工作。该报告在第二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流地质报告。

  石炭井会战后,谭继忠又参加了多个矿区的煤炭资源勘探工作,并一步步从小班记录员成长为项目负责人。从1962年—1978年,他和队友们一起完成了靖远煤田魏家地、宝积山、大水头矿区的补充精查、红会矿区、王家山矿区的煤炭资源补充勘探。1982年,他又和队友们一起进入宁夏碎石井地区,开始枣泉井田资源精查勘探施工。那里条件异常艰苦,春天狂风不断,沙尘满天,夏季赤日炎炎,冬季寒风刺骨,好多队友手脚都生了冻疮。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抗风沙、战酷暑、斗严寒,奋战六个春秋,终于在19896月全面完成了枣泉井田的精查任务,并提交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矿区枣泉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探明煤炭资源储量96468万吨,被评为全国优级报告,并创造了闻名全国煤田地质系统的“枣泉”精神。1989年以来,他又带队对宁夏韦州、武威九条岭、红沙岗、唐家沟等地进行了勘探找煤。在茫茫的戈壁高原,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他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栉风沐雨直到光荣退休。退休后,他又被该队返聘,负责各类报告审核,给年轻人提供技术指导,并负责该队矿业权的申报工作,他核实的报告成为甘肃煤田地质行业的范本。

  40多年的地质生涯,封闭的勘探工作清苦又难耐,而那种夫妻难谋面、父子不相知的孤独和寂寥更是旁人难以想象的,但他对此无怨无悔。上班2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住在破旧的土窑洞里,直到1982年才搬进队部的八排平房。对于这些,他没有一丝怨言。面对别人的不解,他坦言,选择这个职业,踏入地质勘探这个行业,就已经把自己交给了煤田地质,看到他所奋斗的地方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资源城市,他感到很欣慰和自豪。当别人开玩笑地问他何时给自己退休,他说如果一三三队需要的话,他会干到新一代年轻职工成长起来,那样他对单位的发展就放心了。这种赤子情怀,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一三三队,有许多像谭继忠这样

的老一辈地质人,退而不休,默默地为单位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而有了他们的默默付出,甘肃的煤田地质事业必将会迎来大有可为的明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