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
时间:2013-05-29 15:17:17 浏览次数:0
奋斗吧,青春
魏 薇
2011年7月1日,对我的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天,这一天我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白银平川,在祖辈、父辈们奋斗过的地方,接起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一路向前,为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地勘事业的发展发挥所学,克尽己能。
接下来,报名,笔试,面试,公示……
2011年12月25日,我接到甘肃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三队来单位报到的通知。
2012年1月28日,我背上行囊,怀揣理想,赶往白银平川,踏上了我的奋斗之旅。
2012年1月30日,当车子停靠在一三三队队部大门前的时候,我再也控制不住回忆的闸门,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
甘肃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三队,成立于1953年3月,是甘肃第一支煤田地质勘探队伍,这里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我是听着《勘探队员之歌》这首地勘人的歌子长大的,每当想起小时候听叔叔、阿姨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心中总会升起无名的触动,眼前就会浮现出他们攀援在崇山峻岭间,穿行在大河峡谷中的画面。我是这些地勘人看着长大的,他们是我心中最可爱的人,我从小就常听爷爷讲起他们搞地质工作的艰苦,这个工作就是要常年驻扎在野外一线,踏遍名山大川,涉足山峁沟壑,攀援悬崖峭壁,远离繁华都市,舍弃亲人天伦,忍受饥饿寒冷,坚守清贫与孤独。但是,他们诗人的情怀、坚强的意志和执著的追求,是我这个80后看来无比崇高的,正是他们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的价值观激励着几代地质工作者为祖国地勘事业的建设而光荣献身。
忆往昔,50多年前,老一辈的三队人为我们抒写了地勘人的华丽篇章。他们战严寒,斗酷暑,风餐露宿,四海为家,为祖国的地勘事业献出了青春和热血。在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中闻名的“枣泉精神”就是老三队人创造的,前辈们正是在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的四特别的价值观取向下,克服种种困难,承受着巨大的野外地质勘探的艰辛与压力,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甘肃省的地质事业,为国家的资源储备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
看今朝,新时期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在国家大力发展资源战略的形式下,一三三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和发展。在省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一三三队带领全队职工破浪前行,奋起追赶,走向了煤田地质勘探发展的“第二个春天”。职工队伍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办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总收入创历史新高,人均工资收入大幅增长,地质勘查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多经产业得到全面拓展和延伸。2011年,全年完成经营总收入10051.94万元,实现节余与收益2568.92万元。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40100元,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45890元。大部分职工告别低矮破旧的平房,搬进了宽畅明亮的楼房,人均住房面积从原来的三四十平米,增加到现在的六七十平米。
至此今日,一三三队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使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但面对三队的长远发展和进步,作为一名刚进入三队工作的地勘人的后代,我深知地勘人的责任和使命,在短短两个月的工作中,虽然我没能在野外一线工作,但是能同单位的领导、同志们同呼吸、共命运,一起为三队的发展努力工作是我的幸运。为此,我加强自身学习,查阅资料,学习国家、省局的文件精神,了解当下全球、全国地勘行业的发展动态,同时也做了些思考:
随着低碳矿业时代的到来,全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我们只要抓住此机遇,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目前,全球的地质勘查整体态势仍然十分强劲。与此同时,我国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力度加大,融入市场步伐加快,产业链在逐渐形成,投资也在逐年增加,作为矿业经济的上游板块,地质勘查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主要表现在:
1. 地质勘查工作的领域扩大,内容丰富。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国家政策是通过拉动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国有地勘单位逐步融入本地区经济发展之中,受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影响,市场由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地质勘查市场向“大地质”市场过渡。地质灾害防治、地热资源勘查、建筑工程勘查、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等领域的地质工作会拓宽我们的工作领域。
2. 国外地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越来越多的具有较高技术实力的地勘单位已将脚步跨出了国门,我队去年的蒙古国项目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足以说明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在周边国家以及非洲国家,开拓我们的海外地勘市场。
我们也看到了,三队由于以前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体质下发展的,许多问题阻碍着我们当前前进的脚步, 这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利方式还是很单一。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我们还是以煤炭地质勘查为主,其它领域涉及不多,多经产业发展也还没有形成规模。为此,我们可以立足煤炭地质勘查主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紧密结合单位实际,精心谋划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多经产业,实现两轮齐驱、科学发展。
2. 人才断层和复合型人才缺乏。前些年,由于地勘行业不景气,地勘单位盲目转型,发展第三产业,地勘主业的地位降低,许多优秀地质技术人员调入其他行业部门,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随着我队地勘经济和矿业开发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断层,已退休的老同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年轻人在业务方面还不能很快上手,技术骨干又是凤毛麟角。由于地勘单位越来越多地融入地方、越来越多地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经营管理、综合研究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我们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留住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应该借鉴先进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方法,使得人尽其才。同时可根据工作需要,适当聘请专家和已退休的老技术人员,一方面“传帮带”,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人才断层的问题。另外,要给在职人员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注重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激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制定相关的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和科技进步奖励办法。
3.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虽然我们已经走在了“事业化编制,企业化管理”的道路上,但大家还在思想上没有真正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事企混合运行。我们要继续深化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尽快拟定企业化运行的方案和经营指标,尝试企业化运行的道路;二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和细化对安全、科研、生产经营的各项奖励办法;三是树立“敛财、聚财、生财”的资金价值观,做好资金管理和资金运作工作;四是强化会计核算与监督,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组织人事管理方面,要积极探索地勘单位“转型”期间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制定生之有效的用人机制、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工资分配制度。
立足今日,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放飞新的梦想。作为新一代的三队人我们要着眼于当前形势,从自己的人生理想出发,立足于本职工作,干些实事,说些实话,认真学习,不断进步,脚踏实地的做人,勤勤肯肯的办事,我愿意在祖辈、父辈们奋斗过的地方,接起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谱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奋斗之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开创一三三队地勘事业的新局面贡献力量。
此时此刻,我耳边又响起了那首给人以无穷力量的《勘探队员之歌》……
奋斗吧,青春!